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

誠舖台灣冷壓黑麻油! 從產地到餐盤的一瓶好油。

        在哪裡跌倒,就在哪裡站起來。
        台灣之前有問題油的壞名聲,那我們就從這裡站起來!
 

 
 
        或許你已聽膩這種故事,但當自己真的從一顆芝麻種子看它變成桌上一瓶黑麻油,它是一堂很好的課。
        台灣已經很少人在種芝麻,有人嫌它費工,但台灣的芝麻品質上,不論是榨油率或者是香氣,都比印度泰國那些好非常多。機緣下讓我遇到阿伯,年事已高的他種這塊三分地的芝麻是在"種健康的"。
 


 
          五月時,芝麻開花了,農場的人打電話跟我說
        「楞子,快! 現在開花了,你要不要來看?」
        直到眼前這田,我才知道芝麻的"前身"是長這樣,雖然也念到大學畢業,但對土地的知識卻貧乏到汗顏程度。
       
 
 
 

 
        撥開剛結籽的芝麻籽,"阿伯,這是白芝麻喔?" 阿伯說,它現在是白色的,等曬乾後就變成黑色了。
 
        到了六月初,阿伯把一株株的芝麻捆成束,為了之後甩出芝麻用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可以看到,這時後的芝麻變成我們熟悉的黑色了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到六月底時,本來要拍阿伯甩芝麻的過程,打電話過去時,只聽到阿伯說"喔! 我早就曬好放在我們倉庫了",因為擔心下雨,阿伯看天氣好趕快曬芝麻根本來不及通知,十分可惜,那是我很想記錄的畫面,只好等待來年。
 
        七月中,知道榨油廠榨油日期,"怕被摻油就自己來看榨油",成了一個榨油的潛規則,但我超期待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傳統榨油過程,
 
 
        這個是阿伯推薦的在地榨油廠,已經第三代經營了,它裡面的機器是上一代自己設計的,我睜大了眼說"這大概念到博士也蓋不出來這些機器吧!",裡面因為榨油要炒要蒸,溫度比室外高好幾度,尤其在七月底,大家在裡面都是汗流浹背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剛好現場有印度來的芝麻,我好奇的各拿一把起來比較,其實在未炒之前,只能用顏色去判斷它。
        芝麻的第一個步驟是炒,至於炒到甚麼程度是剛好,過頭就會焦掉,這就真的是靠經驗,所以當我們芝麻丟入大炒爐裡面,一段時間後就看師傅不斷的拿炒好的芝麻出來看熟度。
 
 
炒過後,芝麻會經過一個蒸的程序,然後就是要填壓準備榨油。
 
 
這就是我們平常電視上面看到的傳統榨油過程,這是用冷壓,就這樣一層層疊上去,上下面用機器去擠壓。
 


 
接下來就是等這一滴滴油,慢慢,慢慢的滴下來,這過程沒有任何加熱,所以就是所謂的冷壓。
 
 
經過一個月的沉澱,雜質慢慢沉澱下來,上面就會是晶瑩剔透的好油。
等待過程時,跟榨油師傅聊天,
他也說,
現在已經很少有台灣芝麻,也因為難得,很多商人買回去會摻別的油,去降低成本。
我心想,
沒摻油,其實也因為我最外行,只可惜那些聰明內行的,沒有把聰明用在讓油更好,而是"更便宜"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所以,當它在您的餐盤裡面,就是一個香味十足的黑麻油。
        這一碟油,要證明一件事情,台灣有非常好的油,台灣有非常安全的油,來自台灣非常實在的一群人。
 
 
        誠舖黑麻油課上到這裡,謝謝各位同學的參與。